bwin官网“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临沂市费县上冶镇水湖村的清晨,是在一阵阵清脆的敲打声中开始的。325家“水湖金蛋共富工坊”内,村民们正熟练地制作着寓意吉祥的金色石膏蛋;水湖金蛋创意产业园里,每年有3亿枚金蛋及文创产品畅销海内外,释放出水湖金蛋全产业链转型活力,带动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昔日默默无闻的村庄,到如今成为费县“点石成金”乡村振兴片区的产村融合引领区,水湖村的蜕变,是我市以片区建设为抓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
片区化推进,并非一时之举,而是源于长期的实践与探索。自2019年起,我市便开始了片区建设的摸索,从无到有,由点及面,逐步积累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好经验、好做法。
今年3月,市委对全市片区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编制了《临沂市乡村振兴片区建设总体规划》,将全市所有自然村规划成639个片区,使片区建设有了根本遵循。5月,市委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将“突出片区建设,擦亮特色名片”和“突出基础配套,推动服务均等化”作为工作重点。
为系统推进此项工作,8月24日,市委、市政府首次在市级层面举办全市乡村振兴片区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培训会,面向各县区分管负责同志及151名涉农乡镇党委书记,通过现场观摩、政策解读、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讲清楚“怎样认识和理解片区、如何干好片区、全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各级各部门将片区打造成推动沂蒙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
片区建设的关键在于产业,生命力在于融合。行走在蒙阴县垛庄镇孟良崮片区,连片的板栗林郁郁葱葱。这里已形成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体系,不仅是江北最大的板栗集散地,更带动了400余人在家门口稳定就业。不远处的桃墟镇环蒙山片区,则依托生态优势,深耕民宿经济,63家精品民宿错落有致,让这个小镇赢得了“全省民宿旅游第一镇”的美誉。
同样的融合发展故事也发生在沂水县。该县坚持超前谋划、压茬推进,形成了“谋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推进机制,今年新建片区数量达15个,位居全市首位。
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的强,也要有环境的美,更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在罗庄区册山街道,房前屋后的整洁不再是村干部的“独角戏”,而是家家户户的“家务事”。街道创新激励机制,对环境卫生做得好的家庭,敲锣打鼓地上门赠送扫帚、佩戴红花,让群众从“站着看”变为“主动干”。沂水县许家湖镇在“花开长虹”片区建设中,推广“自行施工法”和“就地取材法”,群众投工投劳,成本大幅降低,村民的主人翁意识空前高涨。
片区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的长期任务。近日,市委书记张宝亮在批示中指出:乡村振兴“片区建设”是民生工程,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取信于民,有真正的生命力。今年必须“新老”片区一起抓,建立健全片区建设管护、运营的长效机制。
为此,培训会不仅详细解读了《临沂市乡村振兴片区建设总体规划》《临沂市乡村振兴片区建设指南》,还邀请浙江省乡村振兴学院专家传授先进经验,学习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乡村振兴片区建设的讲座,更从环境整治、科学谋划、产业培育、发动群众、资金整合、保障机制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
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未来如何推进?培训会进一步明确路径: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常态推进,领导干部下沉一线督导;突出全域覆盖,紧盯高速高铁沿线、镇驻地、房前屋后、汪塘沟渠等薄弱环节;由市直部门包县区下沉督导,完成对全市14个县区涉农乡镇的全覆盖检查,并实施动态评价管理;同时充实专班力量,保障资金投入,推动县领导联镇、干部包村、党员群众共治的责任机制落地生根。
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从点上示范到全域推广,沂蒙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正在片区建设的带动下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