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定要关闭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公众对支付安全的高度关注。免密支付作为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领域的一项创新功能,本意是通过简化支付流程提升用户体验,但当便捷性成为风险入口,用户追责却陷入“举证难、维权难、追责难”的困境时,这一功能的合理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
免密支付的核心机制是用户授权后,在预设单笔交易限额内无需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支付。这一设计在提升交易效率的同时,也彻底绕过了“密码验证”这一关键风险隔离屏障。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24年全国因免密支付引发的盗刷案件涉案金额超42亿元,单案最高损失达37万元。这些案件暴露出三大风险特征:
盗刷手段隐蔽化:不法分子通过植入木马、伪造支付页面、利用公共Wi-Fi劫持数据等方式,可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完成免密扣款。例如,某用户仅因连接了商场的“免费Wi-Fi”,银行卡便被异地盗刷12次,单次金额均控制在免密限额内。
责任认定模糊化:平台常以“用户已授权”为由抗辩,而用户需证明平台存在协议设计缺陷、风险提示不足或风控措施失效等问题,举证成本高昂。某案例中,用户因免密支付被盗刷8万元,历经18个月诉讼,最终因无法证明平台存在过错而败诉。
损失追偿低效化:网络支付的虚拟性、瞬时性与跨地域性,导致监管部门难以固定电子证据,行为人踪迹隐匿。某第三方支付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免密支付盗刷案件中,仅12%的受害者成功追回损失,平均追偿周期长达9个月。
免密支付追责难的本质,是法律规制滞后性、技术风险隐蔽性与商业利益驱动性之间的深层矛盾。
民事责任界定困难:根据《民法典》第1194条,网络服务提供者需承担侵权责任,但用户开通免密支付时签订的协议常包含“用户授权平台在特定条件下免密扣款”条款。平台常以此抗辩,用户需证明平台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如协议设计不合理、风险提示不足等,但举证过程复杂且成本高昂。
个人信息保护前端防控不足:尽管《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强化了平台的安全保护责任,但其规制重心偏向事后救济。对于免密支付因简化授权、弱化验证环节而潜藏的风险,缺乏刚性、细致的前置性管控规则。例如,某支付平台因未对高频次免密交易进行动态风控,导致用户账户在2小时内被盗刷23次,最终仅被监管部门罚款50万元,远低于用户实际损失。
风险模型滞后:多数平台仍依赖“单笔交易限额”这一静态规则,对高频次、非常规时间地点、偏离用户习惯的交易缺乏实时监测。例如,某用户习惯在白天进行大额消费,但其账户在凌晨3点被连续免密扣款17次,平台未发出任何警示。
验证强度不足:对高风险交易,平台常仅通过短信验证码进行二次验证,而验证码可被拦截软件窃取。某案例中,用户因点击钓鱼链接,导致手机验证码被截获,账户在10分钟内被盗刷5万元。
数据安全漏洞:部分平台在数据传输、存储环节存在安全隐患,导致用户支付凭证、银行账户等核心信息泄露。2024年,某支付平台因数据库未加密,导致1200万用户的支付信息被非法获取,其中37%的用户遭遇免密支付盗刷。
默认开通免密支付:某视频平台在用户购买会员时,将免密支付设置为默认选项,且未以显著方式提示用户。用户若未取消勾选,后续消费将自动免密扣款。
关闭流程复杂化:某共享单车平台将免密支付关闭入口隐藏在四级菜单中,用户需完成“我的-钱包-支付设置-免密支付”四步操作才能关闭,且关闭后仍可能因“系统延迟”导致后续扣款。
协议条款模糊化:某电商平台在免密支付协议中未明确“单日累计交易限额”,仅标注“单笔不超过1000元”,导致用户账户在24小时内被免密扣款47次,累计损失达4.7万元。
规范授权流程:要求平台严格遵循“用户自愿、知情、明确同意”原则,杜绝诱导、强制或默认自动开启免密支付。协议文本需对资金安全、风险责任、关键授权等条款进行醒目标识,确保用户清晰认知法律后果。
增设累计限额:除单笔交易限额外,协议中应增设“单日/单周期累计交易限额”条款,形成多层次额度控制机制。例如,某支付平台已推出“单日免密累计限额”功能,用户可自主设置每日免密支付总额,超限后需输入密码验证。
优化举证责任:在非授权免密支付案件中,要求平台证明其已尽到合理、充分的安全保障义务。若平台无法提供充分证据,且损失非因用户重大过失、不可抗力或第三方犯罪行为所致,则应承担全部责任。
智能化风险监测:平台应建立基于用户画像、交易特征、风险类型的动态风控模型,对高频次、非常规时间地点、偏离用户习惯的交易立即发出警示,并采取暂停免密支付、临时冻结账户等保护措施。
多因素身份验证:对高风险交易,系统应提升验证强度,采用“密码+短信验证码+生物识别”等多因素认证方式,有效阻断潜在侵害。
数据全链条加密:平台需对用户核心支付信息在协议履行、数据传输、存储等环节进行全链条加密,防止信息泄露。例如,某支付平台已采用“国密SM4算法”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有效降低了信息泄露风险。
定期自查授权:用户应定期检查支付宝、微信、银行卡等支付渠道的免密支付授权情况,及时关闭不常用或高风险服务的免密权限。例如,某用户通过支付宝“免密支付/自动扣款”功能,发现并关闭了3年前注册的健身课程自动续费服务,避免了每月80元的扣款。
设置高强度密码:用户需避免使用生日、连续数字等简单密码,并开启双重认证功能,防止账号被恶意登录。例如,某用户因设置“姓名+生日”作为支付密码,导致账户被盗刷3万元,后改为“16位混合密码+指纹验证”,未再发生盗刷事件。
及时维权止损:若发现账户存在异常交易,用户应立即冻结支付渠道,留存盗刷记录截图、交易时间等信息,向支付平台投诉。若损失金额较大,需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提供相关证据材料。例如,某用户因免密支付被盗刷2万元,通过及时冻结账户、留存证据并报警,最终在3个月内追回全部损失。
免密支付的追责困局,本质是技术进步与法律规制、商业利益与用户权益之间的博弈。破解这一困局,既需要平台履行安全保障义务,构建动态风控与数据安全体系;也需要法律强化事前授权与事后追责,明确责任边界;更需要用户提升风险意识,主动管理支付权限。唯有实现“法律规制+技术防御+用户赋能”的三维协同,方能在便捷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免密支付真正成为“放心支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bwin官网